大运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之一,也是世界运河史上的里程碑,被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在《国际运河古迹名录》中列为最具影响力的水道。涉及8个省、直辖市,35个地市的大运河遗产整体申报世界遗产,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申报遗产共计包括65个遗产点和31段河道。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包括中国6个省、2个直辖市,27座城市,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点,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
隋朝统一后,为保证首都洛阳的物资供应和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开通了南北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后又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宁波)。呈“人”字形仰卧于东部平原,又像张开的两只臂膀左牵幽燕、右揽东吴,连接了当时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南北交通物流的大动脉。自元朝后,中国大一统王朝都定都北京,而北京的位置偏居东北,其周边的经济供给又不足于支撑都城的消费。于是,元朝将隋唐大运河裁弯取直,并开凿了元大都和通州之间的通惠河,建立了一条直接联系江南富区和华北粮仓的物资供应链,这就是京杭大运河。建成后,漕船首尾相连,川流不息,直抵皇城根下的积水潭码头,带来了物质的繁荣和市场的兴盛,保障了都城的经济稳定。一直到明、清两朝,大运河都是京城的生命线,不仅是粮食、物产,城市建设所需的大量建材如紫禁城名贵的木材石料、金砖青瓦等也大都由运河从南方运来,所以老百姓有“飘来的北京城”之说。外国人则更是赞叹运河的“舟楫之盛可敌长城之雄”,可见当时大运河漕运的重要和壮观。
在世界上所有的人工运河中,中国大运河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使用时间最久,而且目前仍在使用,是人类历史上超大规模水利水运工程的杰作,被《国际运河古迹名录》列为世界上“具有重大科技价值的运河”。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市,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如今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至今大运河历史延续已2500余年。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至北京,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探挚号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