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对于人生各个阶段的年龄,都有着独特而富有韵味的称谓。这些称谓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还充满了诗意的表达。
一、古代年龄称谓的记载
汉代戴圣编辑的《礼记·曲礼篇》中有所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耋,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百年曰期,颐。”郑玄对此注解道:期,犹要也;颐,养也。意思是人至百岁,在饮食、居住、活动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悉心照养,“百岁”因而称作“期颐”。所以在古代,人活到一百岁被称为“期颐”。
人生以百年为期,孙希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 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正因如此,后人才称百岁为“期颐”。
苏轼在《次韵子由三首》中写道:“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唐李华的《四皓铭》中有:“抱和全默,皆享期颐。” 宋陆游《初夏幽居》诗之五中提到:“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颐。”
二、各年龄阶段的具体称谓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儿童时期有着多样的称呼。垂髫之年,泛指儿童。黄口,指十岁以下的儿童。幼学,指十岁的儿童。
女子在不同年龄也有特定称谓。金钗之年,指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指女孩十三岁。及笄之年,指女子年满十五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指女子十六岁。桃李年华,指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指女子二十四岁。
成年之后的男性也有相应称谓。二十岁,称为弱冠。三十岁,称为而立。四十岁,称为不惑。五十岁,称为天命。六十岁,称为花甲、杖乡、或者本命。正如《论语·为政篇》中所言:“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岁,称为古稀、杖国之年,亦称“有寿”。“古稀”一词源于杜甫《曲江二首》之二中的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八十到九十岁,则称为耄耋之年。
总之,这些古代年龄称谓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人生不同阶段的独特认知和感悟,是传统文化中的璀璨瑰宝。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探挚号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本站将立刻删除。